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任何人都值得擁有機會


自年輕時投入工作職場以來,我就一直堅持著一個理念︰任何人都值得擁有機會,社會應該幫助每個人確保有那個機會,特別是身心障礙弱勢者。然而這個理念卻不斷的試煉我的良知與決心,我曾經籌辦聯合國愛心濟貧活動,希望為貧窮孩子爭取一個擁有書本的機會,但捐錢的人百分九十是一般基層的社會大眾,一位賣愛國獎券的老兵為省下車錢從士林社子島走到西門町活動現場,他捐出了五萬八千多元包括那一趟車錢,那是他省吃儉用存了三年多的老本,卻毫不猶豫的全部丟進捐款箱。活動結束後,我極度自責,痛恨與厭惡自己的無能,為什麼我能夠說服那麼多的小窮來救大窮,卻無力鼓動那些為富不仁的闊佬施捨一百元。為了替窮苦孩子爭取擁有一本書,我對人性感到心灰意冷而麻痺了三年。

 
在創業的過程中,我亦曾經多次在極度沮喪和挫敗下渴望能有一個機會讓自己再次奮起,但就像在嚴酷的塔克拉瑪干石漠中祈求尋獲一株胡楊木一樣的絕望與荒謬,那種苦無機會的煎熬,可以將人性扭曲到以輕生做為解脫而放棄一切。雖然,我們的社會總是不乏許多聲音,鼓勵沉陷於流沙泥沼裡的人再等等、再看看,但實際上伸出的手卻總是那麼稀有而遲緩。

 
人們總是說黎明前的黑暗是值得等待的,然而身處黑暗中的人卻很困難知道現在是否已是最黑的時候?真的能夠挨到那一絲光明出現嗎?我自己就曾經歷過多次疑惑黑暗之後必得黎明的痛苦煎熬。但當黎明真的到來後,才真正體會經過黑暗的黎明竟然是如此燦爛,因而自我砥礪,在遭遇困厄時無論如何都要再給自己一次機會,當自己有能力時應該多給身邊的人們一個機會,此一承諾多年來信守不二。也正因為對這個理念的堅持,讓我在不斷遭受社會現實的挫折與人性自私冷漠的衝擊下,始終維持高昂的創意激情與持續發熱的理想溫熙。雖然,我們身邊永遠簇擁著許多是非不分居心叵測的壞份子,但我依然堅信孟先師的人性本善論,因為社會上心誠意正的善良百姓終究還是占大多數。

 
社會應該幫助每個人確保有那個機會,這是我對我們社會的一個基本期許,雖然到目前為止,這個基本期許有部分是落空的,但還不至於絕望。落空的肇因來自於我們的政治生態,希望種子則得自於我們的社會本身。

 
多年來政府的行政防弊文化造成公部門一個層級一個關卡,事事要參與樣樣不負責,惡質的政治互鬥只問敵我不管是非,政黨的私法私慾遠遠高過社會的道德公義,國家只有眼前辦法沒有長久策略。我跟所有曾經拎著手提箱孤獨走天涯的台商一樣感受,在海外出生入死獨立奮戰,政府除了抽稅以外別無作為,我等一旦陷入困境只能自求多福的自己想法子解決,若想尋求政府幫忙根本是癡人說夢。正因為這樣的背景認知,故而今天愛盲基金會雖然已經是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社會福利機構,但就與公部門的互動關係來說,我們定位自己是幫政府解決他問題的人,而非尋求他幫助的對象;我們並不排除來自公部門的挹注,但絕對不主動要求,而且謹慎的堅持調控公資源在我們整體年度預算中的占比不得超過10%

 
對政府行政力的期待雖然悲觀,但相對於我們社會的生命力與慈悲卻充滿信心與感恩。我在很多國家進出過,也住過許多不同的地方,台灣是我所經歷地方中好人與善心最富足的國土。愛盲多年來的勸募所得基本上都是來自小額捐款,其中約30%是退休老人,中大型企業或企業主幾乎沒有,至於所謂的豪奢巨富更是絕然罕見。其實,台灣之所以能夠成為寶島,就是因為有這麼多默默行善、不求名聞的小老百姓辛勤澆灌與照顧始有以致之。一座森林的蔚然成形,不在於有多少偉岸高聳的參天巨木,而是依賴綿延不盡的叢林灌木與低等植披自甘居下的努力支撐,反觀我們的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

 
在台灣,任何誠心正信、努力付出的社會公益活動都會受到最大的關注與支持,自發性的社會行動從來不曾少有過,關鍵只在我們的所作所為是否居心良善切合時需?我們的動機企圖是否了無私心公義純正?如果答案是絕對的正面,那麼台灣這個可愛又善良的社會,將會恰如其分的回應你我的需求有如撞鐘擂鼓之回響,因此對於社會行動之回應,與其說是期待,不如說她本來就已具足存在。


 「自我期許」是從事社會服務或社會企業者所必需的一種使命感,缺乏這個使命感,將很難產生面對種種橫逆時所需要的勇氣與堅持;而捨我其誰則是自我期許中的重要支柱,其內涵又包括三個主要成份︰不爭名、不圖利、不奪功。

 
爭名是社會服務中最常見的敗行之一,許多人表面上做好事就是為圖虛名,所謂社團服務三分鐘熱度幾乎都是搶著照相留影以為見證,若無名可爭時必乏人問津;圖利更是禍亂行徑醜態百出,上下交爭假公濟私,無利可圖時則置若罔聞;奪功一如圖利,算計盡出,勇於私鬥,怯於公戰。此三者,實乃公益敗壞之根由,社服禍亂之苗裔,凡有心社會服務之自我期許者,必先根除此三惡方能有所成。

 
我自從以公益自勵,用心社會服務以來,不爭名、不圖利、不奪功就是面對成敗不動心的根據,捨我其誰當仁不讓故事功可建,名利不爭涓滴歸公故煩惱不起,往昔以此自勵,爾後莫忘初衷,勤以治事誠以待人,一切當以人為本。以上表白故為個人一生做事從公之心得,但也正是爾後靈山建設所作所為之依歸,文以繼志,初衷莫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