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大陸朋友登錄瀏覽靈界山部落格後,問了我一個問題,他說台北中正紀念堂的正門牌坊上原本題額為" 大中至正 "四字,為什麼民進黨主政硬是把它給改成" 自由廣場 "? 害他們千里迢迢來到那華表下頗覺失落和遺憾,這麼有深意的一句名言給換成一個俗的不得了的白話,讓人覺得氣結,現在三省堂的中堂匾額也是" 大中至正 "四個字,這與靈山所標榜的精神有何關連?
說實在的,這民進黨為什麼要勞師動眾完全不顧民意的悍然更改題額,我不想也不願多置啄,因為這群人的思維很難以中國道統的正常狀態去理解,多說亦是枉然。
關於中正堂的題額" 大中至正 ",我也曾經仔細推敲試圖理解為什麼師尊授意要用這四個字? 前面的文章中曾經有一篇短文解釋過" 大中至正 "的出處,但並未就其中的深意進行探究,以下是我的淺見和說明,尚請各位師兄、師姐與前輩們指教。
中正堂上座堂師尊有三位,阿彌陀佛、太上道祖與孟先師,儒、釋、道三教一體。如果我們嘗試著要把儒、釋、道三家的思想濃縮成一個字,那麼這個字就非" 正 "字莫屬。雖然,大、中、至、正,每一個字都有其深邃的涵義和出處,但四個字綜合起來的意涵似乎都集中在最後的這個" 正 "字,所以我們來看看" 正 "是甚麼意思,又有哪些含意。
從造字字型來看,正,部首上一、下止,說文解釋: " 是也,從止一以止。
就道家哲學來說,何謂" 是 "? " 是 "是針對是非曲直而言,它所講的是直的一面,是真理的一面。如何才能得到真理呢? 除了" 正 "以外,別無他法。所以,只有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真理、通達真理;只有正,可以幫助我們明白是非曲直;只有正,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最高的理想境界。
甚麼是止一? 止一就是守一,守一就是抱一,抱一就是知一,知一就是得一。
故,老子十章云: "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
老子三十九章云: "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老子四十五章云: " 清靜為天下正。"
就儒家義理來說,四書大學之首開宗明義: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能得甚麼? 當然就是得道,也就是聖人心目中那個最高的理想境界。
所以,這一切修持的起手都在這個止字上,都在正的修為上,止不能離一,離一何以止之?
就釋家佛法來說,本師釋迦摩尼佛在大般涅般經中如是說: " 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已遍修戒,能獲得定之大果報、大功德;已遍修定,能獲得慧之大果報、大功德;已遍修慧,能使心完全從諸漏中解脫。" 因此,佛子若要斷除煩惱、解脫生死,就必須修行戒、定、慧;要修戒定慧 ,只有從" 止 "處下手。故言,不能止,何來戒? 不能戒,何能定? 不能定,何生慧?
慧之不生,何必學佛?
就自然天演來說,正有三正、七正之說。
三正有兩個解釋,其一指的是上古三代夏、商、周三正,即建寅、建丑、建子,我們現在沿用的農曆就是夏正以寅為首。其二指的是日、月、星三正;七正就是日、月加五星。
三正或七正代表了宇宙間的天理循環,節氣變化,日月地之間的關係。
就人文倫理來說,康熙辭典: " 室之向明處曰正 "。古代建築不如現今玻璃窗採光充足,所以屋內只有向光之處方能清楚看清一切,因此這個光亮明白的角落就是" 正 ";相對的,凡不正之處,也就是曖昧晦黯,不明事理。
以上簡略推演,或許可以說明" 大中至正 "何以當居三大堂之中,不過其中必然還有其他深意,由於我的學識智慧有限,目前也只能若此理解,倘有高明見解尚請不吝賜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