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

三省堂大中至正匾文的出處與意義

" 大中至正 "一詞出於明代心學大家王陽明先生所著的" 傳習錄 "上卷,文曰;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又,大中至正本為易經豫卦六二爻辭," 本義 "注;此爻中而得正,是上下皆溺于豫而獨能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也,其德安靜而堅確,故其思慮明審,不俟終日而見凡事之幾微也。

唯中才能得正,做人處事當不偏不倚,接眾待物應持中公允,不預設、不偏執、不貢高,故而堂中正殿額曰大中至正,誠神靈哉!

王守仁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軍事家、教育家與文學家,且精通儒釋道三教經典,且嫻熟兵法精於戰陣,因平寧王宸濠之亂而爵封新建伯,後於隆慶時更追封為新建侯,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由於他在浙江餘姚陽明洞天結廬教學,故世稱" 陽明先生 ",其思想學說世稱" 陽明學 ",對中國、日本、朝鮮及東南亞諸國影響深遠。台北近郊的陽明山,古來本稱草山,就是因為先總統蔣介石極端推崇敬仰陽明先生,故而改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