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

甚麼是偈子

日前有位朋友問,甚麼是偈子?

何謂偈?偈,發音同季。偈也叫偈頌,有「祇夜」和「伽陀」兩種形式;
祇夜和伽陀,都是梵語。
祇夜,中文譯為重頌,就是以詩詞的體裁,重複說明長行文中的義理。  
        重頌又有廣頌和略頌的區別。
        廣頌是在長行文中沒有說明清楚的地方,以偈頌的方式再加以詳細說明之。
        略頌是在長行文中已有詳細說明,所以在偈頌中只作簡略的複誦。

伽陀,中文譯為孤起頌,這是指在長行中沒有細說,所以在偈頌中單獨起文,
        藉以說明文中所包含的另外意思,由於是孤立而起,故將之名為孤起頌。
  
佛陀說法,為甚麼會有長行和偈頌二種體裁呢?
        在古印度的宗教法教中,說法時本來就有二種不同的敘述體裁。
        第一種是貫華說,也就是偈頌,它好比是中國文體中的韻文體。
        第二種是散華說,也就是長行,它好比是中國文體中的散文體。
        這二種體裁都是為了因應眾生的好樂與根機不同,因材施教隨機而說的。

在長行文之後何以需要再加上重頌呢? 這是因為
       一、為了投合眾生利、鈍兩種根機的需要。
               由於利根眾生,只要世尊一番說明,即可理解,所以只要長行之文就夠了。
               但是根機遲鈍的眾生,則需要重複說明才能了解,因此特別重複以偈頌頌出。
       二、為了後來或後世的眾生的需要。
               在世尊說法時,有些聽眾因為因緣,可能沒有來得及一開始就得以出席法會,
               所以世尊為了使晚到或後世的眾生也能得到利益,於是在長行之後,
               再以偈頌的方式重複再敘述一遍。

例如,流傳甚廣的法華經普門品中就有多段偈頌,它們分別是
        一、重問得名因緣。
        二、重答得名所以。
        三、重顯遊化方便。

最早的法華經中文譯本,是出自南北朝姚秦時代的大學問家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其實,羅什師所翻譯的法華經普門品並沒有偈頌。

        到了隋代,三藏法師闍那笈多再譯法華經時,為了方便後學的學習,
        特別加了偈頌,使得誦讀上更為流利。
        後代的學者覺得加了偈頌的長文有助於誦讀,因此把多師所做的偈頌,
        移來合併於羅什師所譯普門品長行文的後面,這就成了現在大家熟悉的流通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