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資糧與功德


功德二字,對有宗教信仰的朋友來說,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詞,許多人也頗為在意自己的某些作為是否具有功德?至於資糧一詞,則對學佛弟子有特別領受,總希望在某種努力下能夠積累自己的福報。

然而,何謂資糧?又何謂功德?這資糧與功德當如何區分?資糧與功德兩件事是同一所指嗎?如果不是,其彼此間有甚麼關聯?如何才能具足自己的資糧?又當如何做才能夠獲得功德?相信是很多人都想弄清楚的。其實,五教修持大眾無論其信仰對象與禮拜形式為何,在日常修行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在意自己是否資糧具足,而其所作所為是否合乎功德。

所謂資糧,根據辭典可以有三種解釋:
第一是指錢糧,錢就是財寶通貨,普通話說鈔票也,糧就是糧米食物。
第二是指按規定發給的米糧,例如上世紀四0年代台灣軍公教人員的家庭每月按人口數可以
        依規定向政府支領定額的米麵副食等。
第三是指「做人」的本錢。人之所以為人,當然有其必要條件,不然與畜牲何異?
        這個條件就像做生意的人要有一定的本錢,因為本錢正是一個規矩商人所必備的資糧。

從佛家修行的角度來說,資糧是指一個佛弟子累世修行所必須積累的資本,這個資本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善根功德」。例如,在淨土法門中,「信、願、行」被稱為三資糧,也就是說這是淨土宗弟子所必備的精神資產。另外,像任何學佛者都必修、必讀、必持的「大悲咒」,也正是所有學佛者所必需積累儲備的重要資糧,為何?因為這個受到九十九億恆河沙數諸佛所愛惜的佛身藏、光明藏;慈悲藏、妙法藏、禪定藏、虛空藏、無畏藏、妙語藏、常住藏、解脫藏、藥王藏、神通藏,能圓滿眾生一切願望,能對治八萬四千種病,能得十五種善生,能不受十五種惡死,能避諸鬼眾魔侵擾,能得善神護法護衛,所以是佛弟子梵行修持所絕對不可少的資糧,乃不可思議之根本法藥。

所謂功德,也可以有三種說法:
一、功德是指功業與德行的合謂。
二、功德就是指做好事,或是有益公眾的事務。
三、功德乃佛教專有名詞,是梵語gun!a的漢語音譯,意思是功能福德,也就是行善所獲得的
        果報。佛學辭典解釋,功是指善行,德乃指善心,故善行善心合謂之功德;又,世人也
        將禮佛、頌經、布施、供養等視為功德。

不過,世尊在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十品中開示,功德不是緣起及所緣的果報;此處所謂的果報指的就是利益、錢財或物資等等。因此,所謂的功德,指的就是善行、布施、修寺、造像、抄經種種行為;換言之,功德能夠緣起福利及善報,但不等同於就是福利與善報。

所以,功德不同於利益,不等於財物,故而,功德不是資糧,資糧亦非功德。若用文法來比喻解釋,資糧就像名詞,是一個具體事項;而功德則是動詞,是一個正在實踐中的進行式。

另外,功德與福德又當如何區分?

淨空法師曾經在「大藏經大意」裡說到,福德是指可以讓自己與他人共同受用的,如金錢、房舍;而功德則是指只有自己能受用的,如修持清淨心。

斷惡修善是因,得到福德是緣,獲致福報是果,故而有大福德自然就會有大福報。功德,可以幫助我們勇猛精進修持佛法,進而使得自身脫離六道圓滿究竟,因此由五濁惡世前往一真法界,乃至極樂淨土;換言之,功德就是功夫,工夫下的深,成果自然大,功德越大果報亦越大。

所以,我等修行豈能以為獨善其身就是大功德?其實,自我資糧的積累亦將來自於我們對眾生的反饋與回報,靈界山是諸佛菩薩與眾神尊們為了吾輩世人的未來,而用心盡力所創造的一個機會,我們大家的資糧與功德也將得自於對靈山眾神所作所為的回應與實踐,故而實質參與靈山聖域的各項籌建工程,將是神尊給予眾生最大的福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力微而自棄,用心努力就是資糧,落實執行就是功德,祈願大家皆能福慧增長、善根圓成。


1 則留言:

  1. 弟子乃 日普拉佛 化下靈兒宇覺,願為成就靈山聖域的完成而-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