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是所有佛弟子在修學佛法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視與重要的行為,許多佛教徒甚至把布施當成一種功德,有些人還刻意為之且斤斤計較。其實,布施這種行為一樣發生在其他宗教,例如猶太教、基督教、摩門教與部分現在的基督教新興教派都盛行十一奉獻,天主教也有彌撒奉獻,道教、婆羅門教、印度教同樣也有類似的功德行,至於中國儒家士子與印尼儒教一樣呼籲人們應以人溺己溺的態度回饋社會,因此彼此說法雖未必一致,但精神相同,差別的只是各家名詞不同而已。
在此,我們且以「布施」來詮釋這個具有偉大宗教情操功德行的意義。
布施被稱為是佛教六波羅蜜之一,其他的還有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般若。
所謂的波羅蜜,是梵語,意思有二:一是度到彼岸,一是完了事情;六波羅蜜指的是六種度越生死的方法,也是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的根本。布施有三種形式,財施,法施,無畏施。
一、財施:凡以錢財、物資等等具體資源布施眾生者,都稱為財施。
財,可以再細分為外財及內財二種。
外財是指身外之物,如金錢物資、舍宅國城、妻子兒女等。
內財是指自己的身體,如身肉手足、頭目腦髓、五臟六腑等。
往昔,釋迦佛於因地修菩薩行時,捨財施寶、割肉餵鷹、捨身餵虎,所有一切內財、
外財,為利益眾生,悉能布施供養,無有吝惜。今日有人善心捐贈自己的器官以協助他
人渡劫救亡也是財施行為。
二、法施:大智度論說語妙善之法,為人演說,是為法施。
法施按內容可以分為三種。
人天法施:以人天善法教化眾生,如佛法五戒、十善等,令眾生持守,而獲人天
勝報之利益者。
小乘法施:以小乘佛法教化眾生,如四聖諦、四念處、八正道等, 俾使行者修道
斷惑,出離三界,證得涅槃聖果者。
四念就是不淨、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大乘法施:以大乘佛法教化眾生,如六波羅蜜、四無量心、四攝法等,令眾生發
大誓願,勤修菩薩萬行,自利利他,成就無上佛果者。
若能以俗諦、真諦、中道第一諦之理,教化眾生,令其了達三諦圓融
之妙理,即是最上乘的法施。
三、無畏施:凡以無畏施於人,使眾生心靈得到安定,袪除恐懼,稱為無畏施。
譬如有人遭受挫折打擊,意志消沉,吾人以言語鼓勵,使其建立信心;或見夜
路黑暗無燈,令人心生恐懼,則發心安置路燈,使過路者心無恐懼,凡此皆屬
之。所以,能使人除去怖畏、能解救人的急難,使其精神上得到安慰快樂者,
即名之為無畏施。
有關前述布施的三施還有其他的解釋,例如:
一、大智度論卷十一:以財、法、無畏三種布施為三施。
(一) 財施,凡自能持戒,不侵他人財物,又能以己之財施與他人者。
(二) 法施,凡為人說法,令其開悟者。
(三) 無畏施,凡持戒之人無殺害之心,令其無畏者。
二、大智度論卷十二:以物、供養恭敬、法三種布施為三施。
(一) 物施,即財施。
(二) 供養恭敬施,即信心清淨,恭敬禮拜等。
(三) 法施,即為人說法。
三、華嚴經疏鈔卷二:以飲食、珍寶、身命三種布施為三施。
(一) 飲食施,凡見饑餓之人,即以飲食濟其困餒者,又稱為下品施。(二) 珍寶施,凡見貧窮之人,即以財物珍寶周其窘乏者,又稱為中品施。
(三) 身命施,有二:(一) 割捨身肉,濟於饑餓眾生者,是為身施。
(二) 全身施與,命亦隨盡者,是為命施。
身命之施,極難極重,故又稱為上品施。
三種布施中,財施屬於物質性的,法施與無畏施都屬於精神性的。
財施只救眾生色身之苦,法施能破除眾生痴暗,能開眾生智慧光明,使眾生增長法身慧命,而了生死,成就聖果,所以法布施的功德,勝於財施的功德。
觀音菩薩聖號「施無畏者」,這是因為祂施無畏給眾生,故其布施乃第三無畏施。
由於世間的怖畏,莫過於生死,眾生的急難也莫甚於生死。因此要徹底的解脫眾生的怖畏急難,非要使眾生了脫生死不可!要使眾生能夠了脫生死,就得開示佛法,以斷除其煩惱惡業,所以觀音菩薩的無畏施同樣也是法施。
布施,不在於其所施予之內容為何?最重要的是行徑作為的起心動念是否出於正心、正念、純真無私。如果,一意滿心欲求,一堆企圖目的,沽名釣譽、私心作祟,存心與諸佛神尊叫價索報,則無論其所作所為規模再大,不但既無布施之名,更無布施之德,則何來所謂功德可言?以上叮嚀,吾輩當謹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